12月30日,由中国工人出版社、中国工人报社共同主办、由《中国工人》杂志社和《班组天地》杂志社承办的“新中国 70 年最具影响力班组”发布仪式暨第一届新时代班组高峰论坛在京召开,这次活动围绕喜迎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条主线,总结传承中国班组的精神传统和管理理念,讲好中国班组故事,讲好中国工人故事,展示中国工会推进班组建设的不懈努力。
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二管理区采油2站地处东营市西城繁华区域,重点水系广利河、五六干河排穿过辖区,6座计量站、5座配水间、11条油水支干线沿河而建,大部分油水井沿河或临近居民区,属于典型的城中采油班站。
多年来,该站始终坚守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初心,依托胜利油田发现井—华八井、党员责任区、吴吉林创新工作室等文化资源,大力推进基层班站建设,探索形成了“党员做旗帜,员工争一流”的团队精神和“身居闹市,一心采油”的核心价值理念,呈现出“景中有井、井在景中、生态和谐、社企共融”的良好环境,打造成为精神面貌好、员工队伍稳定的优秀采油班站,先后荣获全国“三八红旗集体”、山东省巾帼建功示范岗、中石化金牌基层单位、胜利油田党建示范点、胜利油田优秀党员责任区等称号。
采油2站所管理的华八井,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,更是胜利精神的基点。该站坚持把华八井精神贯穿班站建设全过程,激励全员传承石油石化好传统,争做新时代价值创造好员工,“严细实”作风成为班站建设强动力。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从严管理是老一辈石油人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,是华八井的精神具体体现,更是今天实现油田高水平发展的制度保障。为强化从严管理,这个班站推行了单井承包制,制定了“日巡查、周分析、月评价”设备管理考评机制,承包人每日巡回检查自己所管设备的运作状况,发现隐患,及时治理;每周分析一次设备正常运行记录,找出设备重点巡查点;每月集中设备排查,进行安全运行评价。查出问题做到整改项目、整改时间、整改负责人、整改质量效果四落实,用绩效工资进行设备正常运行质量考核,形成闭环管理,消除设备隐患。今年来,通过集中排查共查出隐患15处,扣罚承包人绩效工作1500元。严格的巡查制度也“严”出了经验。营1丛式井组员工张臣是营1斜102井的承包人,设备巡查过程中,他总结出了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管护法,确定了压力表、变速箱等14个关键巡护点,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%以上。
老一辈石油人靠精细认真的态度打出了华八井,发现了胜利油田。当前,精细的管理更是管好井、增效益的必要举措。为把生产管理做精做细,这个班站结合城中油田实际,探索实施了地面管理“包、调、改”管理法,做到地面设备承包到个人,冲程、冲次、平衡率和注水量等参数调整动态跟踪、适时调整,广泛征求金点子、土办法改进和改造地面管理,使生产时率保持97%以上,倒井率控制在3.01%,油井生产周期持续延长。他们还探索实施“一井一策”管理模式,为每口井设置了记有油压、套压、电流等参数的油井卡片,健全了“一井一策”现场描述资料,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立即处理,使油井管理上的水准持续提升,有效延长了油井“寿命”。
挑起责任、履职尽责是新时代石油人必备的责任意识,更是保障工作职责落到实处、执行落地的自我要求。采油2站始终把抓任务落实、抓执行力提升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。为保持地层能量,创造长远效益,今年初,班站技术人员积极向管理区提交建议,把5口高含水井停井转为周期采油,日减少液量100多立方米,自然递减得到了有效控制,截至目前,老井动液面回升了12.5米,开发形势明显好转。安全监督实打实,班站员工发现隐患就用手机拍下来,让警示留在眼睛里,让意识落实在行动上。好传统形成了好作风。“开门办公”和“自助式”分发物品成为习惯,办公室不锁门不丢东西,分物品无人看管一件也不会少成为班站良好风尚。工作任务不完成不下班是采油2站“不成文”规定,岗位任务没完成,员工都会自觉留下来,直至把任务完成。今年7月19日下午临近下班,营1-46井皮带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需更换,负责管护该井的员工李波和郭清霞主动留了下来,直至更换好皮带才离开岗位,类似的事例几乎每周都有发生。
班站员工吴吉林顽强同病魔抗争,坚定“活不出生命的长度,那就活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”的信念,把有限的生命融入石油事业,把为企业奉献全部才智作为不懈的追求,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成为新时代石油人学习的楷模。班站充分运用吴吉林精神引领员工创新、敬业、奉献,以吴吉林精神感召和凝聚员工力量,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、保效创效。
吴吉林创新精神,为员工提素创效定准了风向标。班站员工组建了3支创新团队,组建了以技术副站长、技师为主成员的课题攻关小组,用“创新团队+课题攻关”模式,紧盯急事难事,大搞破题攻关。紧盯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搞革新,抓创效。高级技师邵勇、王传玲等创新能手带领各自的创新团队,带着问题进井场,贴近问题搞创新,多项成果应用在井场,取得了很大效益。邵勇带领他的创新团队,通过在抽油机底座安装油泵,把润滑油通过管线输送至需要润滑处,解决了曳引式抽油机润滑机油加注难且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问题。邵勇与王传玲合作发明的井口带压加药装置也排上了用场,利用该装置加药,避免了天然气外泄,保护了环境。
吴吉林精神改变着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。他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,干一行、爱一行、专一行、精一行,直至干出一流业绩。吴吉林患癌症后,仍坚持按时上班,按时巡查油井。患病十年间,带病创新创效,完成创新成果85项,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他乐观生活、矢志创新、爱岗敬业在采油2站干部员工的精神世界里扎下了根。邵勇曾经跟吴吉林共同搞创新多年,他常说,跟吴吉林在一起身上都会充满无穷的力量。近年来,仅邵勇个人就已革新发明成果8项,有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。同样,班站员工也个个充满着工作激情。大家热情参加“合理化建议征集”“五小成果展评”“班站提速增效对抗拉力赛”等活动,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素质提升,员工中兴起争当小专家、小能手热潮,让员工岗位创效抓在平常、落在岗位。今年来,这个班站共收集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15余项,创造效益50多万元。
吴吉林患病十几年,一刻也没有停下学技术、练本领、搞创新、为油田做贡献的脚步。面对生死考验,他更加珍惜的是报效油田、奉献油田的有限时光。为弘扬吴吉林奉献精神,班站专门组织了学习吴吉林精神讨论会,开展了“对照典型找差距,学习典型讲奉献”活动,让奉献在岗位、比学做贡献蔚然成风,“家”文化氛围更浓厚。营28丛式井组3名女工为了方便井口清污,主动把家里穿旧的棉布料衣服带到岗位,替代棉纱擦拭井口设备。员工李红为保护输油管线,顶着烈日站在管线上当起人体标示,不让外部施工车辆碾轧到管线,造成原油损失。员工以站为家、敬业奉献蔚然成风。
“党员责任区”文化是采油2站的传家宝,是油田基层党建工作品牌。多年来,该班站不断深化党员责任区建设,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员管理,用党员示范提升执行力,增强凝聚力,使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得到逐渐增强,呈现了人人争当优秀职工、井井争创优良设备、站站争创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,为“党员责任区”文化纵深发展建立了基础。
员工是公司发展的源动力,是生产经营的主体。面对严峻的开发形势,该班站深刻认识到,打造一支技术非常精湛、作风过硬、善于创新的职工队伍,是原油上产、公司发展的根本保障。为此,这个班站以“人人争创优秀职工”为目标,利用“三会一课”、职工大会、宣传栏等形式,广泛宣传,大造声势,以创建学习型党员责任区为依托,持续开展了以“一区一愿景、一人一课题、一事一反思、一日一交流、一周一激励、一月一提升”学习活动。通过党员责任区活动记录本,纪录党员群众的学习课题、工作中的难点,积极分析对策,提出攻关建议。每天由技术副站长、技师按照采油工技术方面的要求拟好题目,让岗位值班工人回答;每周由技师结合油水井设备质量分析、事故讲解编写一个案例,组织职工进行讨论;每月对职工进行一次技术理论测试;每季进行一次考核奖惩,这些活动的开展,进一步提升了职工分析、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,也为班站员工整体素质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。目前,已有8名职工参加了局厂组织的技师、高级技师等培训。
科学管理才能求得长足发展。为强化日常生产管理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实现采油高效生产,班站积极开展“井井创优良设备”活动,加强制度建设,严格岗位责任制,实施细分量化管理,设备承包到人,大到井场、管线流程,小到一个阀门螺丝都有人管、有人问。为确保制度落地,他们实行设备检查考核机制,每天对员工承包设备做检查,并做好记录。每周上报一次结果。每周抽取5口井进行现场检查,进行奖惩兑现,激励员工搞好设备管理和维护。营28丛式井组站是班站设备管理的样板区,台台皮带式抽油机管理的井井有条。5名女员工为了管好井站设备,认真学习设备的结构原理,自己绘制了巡回检查图,标上设备的9个巡回检查点和15个保养润滑点,认真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,使台台设备达到优秀设备标准。目前,班站工况诊断率100%,设备综合完好率100%,其他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星级班站标准要求。
“井在楼旁、楼在井间”的区位特点为班站安全环保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。尤其在融入城市文明创建状况下,更是把建设优美环境作为反映职工素质高低的第一信号。为铸就“人、井、站”合一的人文品牌,积极打造健康文明的和谐品牌。班站以“站站建优美环境”为目标,铸就了“井站”的新品牌。该班站从环境保护,推行清洁化生产工作入手,制定并推行了“零污染”汇报制度,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,加强了油井设备、管线流程的巡回检查力度,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,杜绝“跑冒滴漏”现象,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污染产生和污水排放,做到了污染防治措施得当,无大污染事故发生,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营28丛式井组在“井井创优美环境”活动中,喊出了“绿色井站我来建、文明窗口亮油城”的响亮口号,个个学习进取,人人尽职尽责,日常工作达到了“环境优、管理优、效益优”,把井组建成了一个花园式现代化的井组,成功接待国内外学者、专家、厂商和各级领导等200余人次,成为展示东辛乃至油田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。